牧高笛小鹿
2017-12-19
路線簡介:資深驢友私藏的10大寧波徒步線路 寧波周邊最值得一去的7條徒步線路
路線長度:11.5公里 路線海拔:709米
沿途景點:5個 預計時間:5小時
適宜人群:有戶外經驗者 保險需求:必購
路線難度: 風景指數:
裝備需求:長衣長褲、背包、徒步鞋、登山杖(其他物品:水、紙巾、防曬霜、食物)
曾經,
年少的時光里,
有過激情,
有過叛逆……
或許,
這就是青春的樣子,
每個人都有那么一段,
只是方式不同。
時光匆匆的腳步,
如同這四季的更迭。
一場淺秋的雨,
覆蓋了夏天來過的痕跡。
季節,
一直在路上。
轉角,
無論有多么不舍,
都要做一個完美的交接。
帶著憂傷轉身,
靜候下一季的芬芳。
——2017.11.05
五龍潭風景區位于寧波市鄞州西北部龍觀鄉境內,距寧波市區約35km,面積16.17平方公里。五龍潭風景區屬山地型旅游區,區內群山環抱,峰巒挺拔,懸崖聳立,溪谷幽深,地形變化豐富。以山奇水秀谷幽、山鄉風情濃郁為特色,集游覽觀光、休閑度假、禮佛朝圣、山地健身功能于一體,可滿足游客回歸自然山水、品味山村風光,感知浙東地方文化,享受休閑世界的需求。景區具有濃烈的華夏“龍崇拜”民俗、祭龍祖的品牌形象。
歷史上,五井龍潭兩次為帝王敕封,宋理宗和元惠宗都曾頒旨敕封五井龍神為侯。五龍潭祭龍祈雨民俗已延續千年,儀式隆重,歷代地方官員都要親臨五龍潭祭龍,在景區內遺留下古祭壇、五龍神堂、關龍廟、摩崖石刻等古跡和眾多的民間傳說。除了悠久濃厚的文化氛圍外,景區的風光也毫不遜色,水門巖瀑布直瀉百米,奔騰壯觀。樟溪河漂流、野營燒烤、攀巖、垂釣等游樂活動更會讓你樂不思蜀。
線路軌跡圖
線路坐標
寧波市→上古山村→觀頂水庫→觀頂村→古祭壇→五龍潭
線路看點
①觀頂湖;②五龍潭景區
具體行程
從寧波市區自駕至上古山村(車程約1小時)
從上古山村至觀頂水庫(步行約2小時)
觀頂水庫至觀頂村(步行約30分鐘)
觀頂村至古祭壇(步行約1個半小時)
古祭壇至五龍潭景區入口(步行約1個小時)
景點介紹
入口集散區
入口集散區古樸端莊的總入口門樓涵蓋了游客服務中心、管理中心、售票窗口,入口檢票中心、醫療保健中心等設施,另外包括占地3000余平米的主入口內外集散廣場區域和占地3700平米的外停車場。右手邊便是這次的入山口。
通往盤山公路的這段,是全程最耗體力的一段路?;居赏谅泛团_階路構成,坡度有些急,對于體力相對較差者,建議盡量慢行上坡。
盤山公路
據說這是2016年建成的直通觀頂村的盤山公路,一路上幾乎沒有什么車輛。沿著上行的公路前行,到了岔路口向右走,這第一段公路就算是結束了。然后進入叢林,沿著山路繼續前行,到達第二段公路。
灌頂水庫
灌頂水庫(觀頂湖水庫)位于海曙區龍觀鄉龍峰村觀頂自然村,是寧波境內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庫,被譽為“寧波天池”。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,水庫之下有著名的青云梯,為引水而建。
亦可從龍觀鄉外牌樓水庫,經大松灣古道步行而至,旁邊就是著名的交坑峽谷。沿著湖邊行走,一路的風光。
觀頂村
從觀頂村前往五龍潭,基本是野路,沿路雜樹夾道,荊棘密布,腐竹遍地,無論上坡還是下山,都是特別的艱難,若想穿越到景區內這至少需要折騰一個多小時。
這里古道縱橫,山路四通八達,有許多的線路可以組合行走,也有許多的景區可以輕易地闖入。同時,也意味著一不小心就會偏離原定線路。
五龍潭之古祭壇
五龍潭之古祭壇是浙東龍文化的發祥地,亦稱祭龍壇。始建于唐代,為當地村民祭龍祈福的地方。每逢春節、農歷六月十六日(龍王神誕日)來此敬獻祭禮,登高清龍賜福。至清末以前,歷代地方官員均要到此祭拜,祈禱國泰民安,保佑一方平安。
現復原的祭壇是2000年重新修建,高9米,直徑2.5米,耗用70噸孔雀綠石。石柱上刻有五條龍,各代表:(福)青龍,(祿)黑龍,(壽)黃龍,(財)白龍,(喜)赤龍,是為了方便游客對龍的供奉,如此規模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!
進入景區后,道路頓時平坦了許多,而且有溪水在旁,疲勞一掃而盡。就這樣,順級而下,觀細細的瀑布,賞清澈的深潭,沫柔柔的山風。
五龍潭景區
五龍潭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景區主要為龍潭五井十二瀑及五龍神堂、古祭龍壇等景觀。二期青云梯景區由青云梯、天門二瀑和觀頂湖組成,景觀以“雄”、“險”、“壯”取勝,以“雄關險梯,異石巨瀑”而名。三期鳴鳳水景區位于五龍潭景區的總入口,景區以“龍吟鳳鳴”為題意,突出龍文化崇拜的氛圍,營造“飛龍、潛龍、游龍、蟠龍、臥龍”等龍文化景觀。
線路難點
① 上古山村上去時盡量速度放慢,坡度有點大,易消耗體力;
② 自觀頂村再往后,山路雜草多,盡量穿長袖外套,防刮傷;
③ 山路四通八達,縱橫交錯,有許多的線路可以組合行走,也有許多的景區可以輕易地闖入。所以,進入竹林后要仔細觀察叉路口,已防走迷;
④ 觀頂村穿越進入五龍潭的野路很窄,旁邊就是藤纏的山澗,這一路段必須借助登山桿之類的輔助工具,或是手牽手相互扶持,以防滑下去;
⑤ 進入景區后勿徹底放松警惕,觀景時應盡量注意腳下石梯,防扭傷腳。
戶外課堂
關于登山杖的使用方法及說明: